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年以来,我国北斗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应用深度持续增强。
最新数据显示,北斗在国内导航地图领域实现主用地位,北斗定位服务每天被使用超过3600亿次。今年,北斗已成智能手机的“标配”,申请入网的300多款智能手机都支持北斗定位。
“天上的北斗”在变为“身边的北斗”的同时,还在变为“全产业链的北斗”。目前,北斗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健,已形成芯片、模块、天线、板卡等完整型谱,软件、算法等完全自主研制,国产芯片出货量实现超亿级规模。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随着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北斗产业呈现出以重点城市为主的集聚式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北斗的国际“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前不久,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截至目前,北斗产品已在全球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按照计划,下一步我国将积极拓展北斗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应用,助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培育“北斗+”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还将实施北斗大众消费领域应用推广行动,培育一批好用易用的新产品新应用。 【编辑:唐炜妮】
中新网琼海12月10日电(韦香惠)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不仅可一览南海出水文物,还可利用VR技术,“跨越千里”领略三沙海岛之美;参观1:0.9复原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揭开古代商船的神秘面纱……12月9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来到了这里。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位于琼海潭门中心渔港,距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9公里,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融合现代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化元素,取义“丝路逐浪,南海之舟”。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10/4784eec8aa5447619a9f068a1b517afa.jpeg" alt="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一座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时正式开馆。场馆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现有各类藏品9万多件。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以及与南海的历史渊源,近距离欣赏广袤、深邃与富饶的南海画卷。
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唐宋以来,中国政府将南海诸岛纳入版图,设府管辖;设置水师,巡海守卫;拟定地名,持续管理。
南海也是中国四大海区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在广袤海域中散布着众多岛、礁、滩、沙。
《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展览通过大批资料,三沙岛礁360°全景高清互动(VR影像展示)让观众在展馆中感受千里之外的南海之美。
还有《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展览利用光、影、声等展示手段,结合触控、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以“南海记忆”“南海花园”“南海宝藏”“南海风云”“保护南海”为主题,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陆地生物标本、矿物与活体海洋生物等动静结合的展示内容,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10/2367e36846394ee2bb7820bca7390ef8.jpeg" alt="图为游客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图为游客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专题展览《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以华光礁Ⅰ号沉船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释读,面向南海、以小透大,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帆樯鳞集、梯航万国的恢弘历史,凸显了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及在南海海域的主要水下考古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中国沿海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实施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一批古代沉船遗址和水下文化遗存,出水了大量陶瓷器、历代铜钱及石雕制品等遗物。21世纪初,在南海海域对宋代“南海Ⅰ号”“华光礁Ⅰ号”和明代“南澳Ⅰ号”等沉船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海南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充分展示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贸交往、文化交流,对于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民族、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未来,南海博物馆在对外交流上将做更多探索与创新,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完)